推薦標簽:兩會領導人商談 | 經貿文化論壇 | 直擊海峽論壇 | 建黨91周年
您的位置:中國臺灣網  >   新聞中心  >   大陸  >   教育  >   正文

90萬北京“蟻族”:滄!皺M流” 渴望“縱升”

2015年05月05日 08:44:00 來源:中國青年報 字號:       轉發(fā) 打印

  近七成每天觸網超過兩小時,逾四成網絡社交頻繁

  “95%以上的人員每天都會使用網絡”、“近七成表示每天觸網超過兩小時”,調研報告用“該群體均能熟練使用網絡”對這組數據作了評價。

  劉彤顯然是這一群體的典型。每天下班之后,網絡成為生活的關鍵詞:通常的娛樂方式是玩游戲、看視頻,與好友互動則通過刷QQ空間、朋友圈,她偶爾也給家里打電話溝通近況。因為通訊主要依賴微信、QQ,所以“每個月話費不超過30塊錢”。

  網絡帶給她另外的便利,就是她在網上發(fā)帖招到了兩名舍友。不過,劉彤并不常與她們說話,她更喜歡自己一個人玩手機或電腦。

  與劉彤截然不同,靳凡每月的流量和話費加起來超過300元,“我喜歡這個行業(yè),就喜歡交這個圈子的朋友!苯哺嬖V記者,“現(xiàn)在,有機會我就會和朋友聊天吃飯!

  在調研組提供的數據中,他們的行為再普通不過了。數據顯示,86%的人員擁有智能手機,近90%的經常使用QQ、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,并開通瀏覽微博。他們上網的主要活動包括瀏覽新聞、搜索信息、即時通信及收發(fā)郵件、觀看視頻、網絡購物等。

  調研報告披露,這一群體網絡社交頻率比較高,近兩成人員參加過網上發(fā)起的興趣類集體活動。這也正是靳凡的愛好。

  事實上,他們恐怕并非甘于旁觀的一群人。調研組發(fā)現(xiàn),青年流動大學畢業(yè)生還普遍關注網絡熱點問題,部分人員網絡表達和行動力較強。

  這一結論的依據是,調研發(fā)現(xiàn),43.5%受訪者表示曾參與過網絡圍觀、人肉搜索、意見表達等網絡群體活動,32.9%有“發(fā)帖被大量轉載”、“微博評論社會現(xiàn)象吸引大量網友關注”或“制作的視頻被大量下載或瀏覽”的經歷。

  收入與京籍青年接近,發(fā)展型支出比重大,月均保有儲蓄或結余1246元

  對于青年流動大學畢業(yè)生而言,實現(xiàn)縱向提升的“夢想”是北京的另一個代名詞。調研組發(fā)現(xiàn),從他們的支出結構上,這一點體現(xiàn)得愈發(fā)明顯。

  在畢業(yè)的第3年,劉彤重新圓了讀研之夢。她報考了電子信息領域的在職研究生,“專業(yè)與自己的工作很有關系”。

  “因為大學畢業(yè)那會也嘗試過考研,但沒有考上,家里負擔又重,就直接參加工作了,但還是有那個心!眲⑼f,她利用雙休日和下班后的時間去上課,3年的學費是3萬元左右,“這筆錢要自己出,家在農村,并不寬裕,爸媽已經不可能再給自己錢了”。

  劉彤算了一筆賬,自己每月收入5000元,扣去1000元房租、其他生活開銷,每月能存2000元左右。

  這個收入尚屬中等。調研組從不同行業(yè)、區(qū)域對80后非京籍大學畢業(yè)生、農民工及京籍大學畢業(yè)生三類群體各采樣1000人,調查問卷統(tǒng)計顯示,80后非京籍大學畢業(yè)生月平均工資為4133元,接近80后京籍大學畢業(yè)生,遠高于80后非京籍農民工。

  調研組進而分析了支出結構,發(fā)現(xiàn)“基本生活支出、個人發(fā)展及交際支出、結余及其他”大約各占了青年流動大學畢業(yè)生的三分之一。其中,用于住房、吃飯和交通的基本生活支出水平較低,月均保有儲蓄或結余1246元,

  上升的渴望在這一群體中更加顯著。調研組發(fā)現(xiàn),和同齡非京籍農民工、京籍大學畢業(yè)生相比,他們明顯呈現(xiàn)出用于參加培訓學習、移動通訊、上網、交友聚會等為未來積蓄力量及擴大交往空間的“發(fā)展型支出”比重較大的特征。

  調研組分析,保持較低的生活開支和較高的儲蓄結余,既體現(xiàn)了青年流動大學畢業(yè)生為未來發(fā)展進行積累的特點,也反映出這一群體對目前的生活方式和狀態(tài)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選擇性。

  在靳凡看來,未來發(fā)展的考量,恰恰是他留在北京打拼的原因。他上大學的時候,就做過很多兼職,“一直想著自己在商業(yè)方面有一定作為”。他如今喜歡北京的拓展性,可以幫助懷有夢想的年輕人實現(xiàn)夢想,給各階層的青年一個可能性,“如果在老家,我一定沒有機會和平臺做這些”。(文中大學生姓名為化名)

相關閱讀:

[ 責任編輯:郭碧娟 ]

原稿件標題:

原稿件標題URL:

原稿件作者:

轉載編輯:郭碧娟

原稿件來源:中國青年報

:
關于我們 | 本網動態(tài) | 轉載申請 | 投稿郵箱 | 聯(lián)系我們 | 版權申明 | 法律顧問
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
網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0107219號
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