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舍得給自己花錢,努力存錢
雖然只有27歲,但是李浩常常被身邊的朋友稱為“老李”。老家在農(nóng)村的“老李”在北京海淀區(qū)的一家事業(yè)單位工作已有兩年時間了。
李浩的房子租住在地鐵八通線的第八站——通州北苑,月租1500元。每天早上在四惠站換乘地鐵都是李浩的“痛點”,被人群擠在車廂狹窄的空間里無法動彈的時候,他總在想“等自己搖到號,買了車一切就會好了”。
早餐是家門口的雞蛋灌餅或者一籠包子,午餐在單位食堂,晚餐買菜回家自己做。如果沒有特殊情況,加上手機費、交通費等日常開銷,李浩的生活成本只要1500元。在同事眼中李浩有些“摳門”,一點也不“灑脫”,他的一部國產(chǎn)山寨智能手機已經(jīng)用了三年,屏幕上的劃痕清晰可見。
過去的一年中,李浩幾乎沒有為自己花過什么大錢,最大的幾筆開銷都是給女朋友買的禮物——一個筆記本電腦5000元,一個手包2000元。對待自己吝嗇一些,偶爾為女朋友“奢侈”一下,李浩試圖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(nèi)尋找收支平衡。
工作兩年以來,李浩一共攢了3萬元錢。李浩頗有“憂患”意識,他告訴記者,自己堅持每個月向銀行賬戶存一些錢。他的考慮是職業(yè)提升參加培訓需要錢,以后還要肩扛買房、買車的貸款。
朋友常說“老李”把生活的壓力都寫在了臉上,李浩向記者坦言,和那些家境好、有父母兜底的同事相比,他確實“亞歷山大”。
“憑一己之力闖蕩北京,注定要走一條遙遠的路。”他說。
畢業(yè)了,結婚了,一算賬嚇一跳
“畢婚族”怎么過日子?
一張鋪著印花床單的雙人床,一個簡易衣柜,一套木制桌椅,15平方米的屋子被擠得滿滿當當,霍曉萌就生活在這間屋子里。
1990年出生的霍曉萌來北京工作不到一年時間,其實今年1月她和王鵬已經(jīng)領證結婚了。他們和另一對小夫妻一起合租了這套位于雙橋某小區(qū)的40多平方米的房子,他們居住的是次臥,每月房租1500元。
“理想的狀態(tài)是花掉一個人的工資,攢一個人的工資。”不過霍曉萌告訴記者,這種狀態(tài)從未實現(xiàn)過。霍曉萌在一家培訓機構做美術老師,每月工資拿到手5000元出頭,王鵬在一家外貿(mào)公司做銷售,月薪比霍曉萌多1500元。
不固定的消費常常打亂他們的存錢計劃。上個月霍曉萌報名參加了駕照考試,培訓費一共5000多元;上上個月,王鵬的奶奶過生日,小夫妻回河南老家給奶奶祝壽,來回的路費加上給親戚買禮物的花費又是5000多元。“不算賬還好,一算賬嚇一跳”,霍曉萌說,由于常常“入不敷出”,現(xiàn)在他們還是會接受家里的“救濟”,兩個人的賬戶余額到月底常常是個位數(shù)。
提到對未來的規(guī)劃,霍曉萌有些“懵”。拍婚紗照、辦婚禮這些都需要錢,而婚后他們也不可能一直“蝸居”在15平方米的空間內(nèi)!巴耆桓蚁搿,霍曉萌告訴記者,現(xiàn)在支撐她奮斗的動力就是“兩個人能夠在一起”。
“畢竟已經(jīng)出來了,就不想再回去了”,但是霍曉萌并不想為了存錢就放棄對生活品質的要求。
“人生,需要接受不同的東西,壓力之下還要有生活。”霍曉萌說。
(應采訪者要求,文中姓名均為化名)(記者 王維硯)
[ 責任編輯:郭碧娟 ]
原稿件標題URL:
原稿件作者:
轉載編輯:郭碧娟
原稿件來源:工人日報